跨境执行指南系列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篇
2025-07-31
(一)本地区与哪些司法管辖区在执行民商事判决方面有互惠安排?
新南威尔士州根据《1991年外国判决法》(联邦)承认与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英国、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曼尼托巴省)、新加坡等英联邦国家的互惠执行安排。《2010年跨塔斯曼诉讼程序法》简化了新西兰判决的执行。非互惠管辖区的判决仍可通过普通法执行。
(二)如果没有互惠安排,是否仍有可能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
可以,通过普通法诉讼执行终局性、金额明确且由合格法院作出的判决。同时,案件当事人必须相同。
(三)如果没有争议,登记和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根据《1991年外国判决法》(Foreign Judgments Act 1991, Cth),来自互惠国家的判决可直接申请注册及执行,程序相对简单,不过时间可能需要6个月或者更久。来自非互惠国家的判决则需要针对个案独立评估。
(四)如果有争议,登记和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来自互惠国家的判决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执行时间显著延长,可能需要1年甚至更久。来自非互惠国家的判决则需要针对个案独立评估。
(五)如果没有争议,登记和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的费用(包括法院费用和其他支出)大约是多少?
澳洲律师费用较为昂贵,需要针对个案独立评估。
(六)如果有争议,登记和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的费用包括法院费用和其他支出大约是多少
澳洲律师费用较为昂贵,需要针对个案独立评估。
(七)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方面是否存在特殊困难?
困难包括证明外国法院管辖权、证明执行终局性、公共政策抗辩(如惩罚性赔偿)及债务人隐匿资产。中国判决因缺乏正式互惠受严格审查。
(八)如果没有协定或互惠安排,是否可以执行当地管辖法院根据中国大陆生效判决通过民事诉讼作出的判决?
可依普通法执行,前提是判决符合新州标准(终局性、金钱性且公正)。
(九)在该司法管辖区可以承认和执行的外国民商事判决类型有哪些?
主要为金钱判决;非金钱判决(如禁令)或需另行诉讼。
(十)在被执行人财产调查方面有什么做法和渠道?律师在财产调查方面可以做什么?
债权人可申请银行记录传票、土地登记查询或法院命令的债务人质询。或者,法律专业人士可以发出传票或法院命令,强制执行人披露有关遗产资产的信息。私家侦探常协助追踪隐匿资产。
(十一)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的律师收费框架和标准是什么?可否风险代理?
按小时或固定收费;风险代理仅在集体诉讼中允许。
仲裁裁决
(十二)该司法管辖区是否为《纽约公约》缔约国?
是,澳大利亚1975年加入《纽约公约》
(十三)如果没有争议,登记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无争议的情况下可能需要4个月甚至更久。
(十四)如果有争议,登记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有争议的情况下执行时间显著延长,需要针对个案独立评估。
(十五)如果没有争议,登记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费用(包括法院费用和其他支出)大约是多少?
澳洲律师费用较为昂贵,需要针对个案独立评估。
(十六)如果有争议,登记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费用(包括法院费用和其他支出)大约是多少?
澳洲律师费用较为昂贵,需要针对个案独立评估。
(十七)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方面是否存在特殊困难?
罕见,但可能基于《1974年国际仲裁法》提出争议(如仲裁员偏见或程序违规)。除非存在严重缺陷,澳洲法院通常支持执行。
时效
(十八)在本司法辖区申请登记外国民商事判决或仲裁裁决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判决执行时效 12年(《1969年时效法》),仲裁裁决为 3年。
(十九)在本司法管辖区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或仲裁裁决需要提供哪些文件?
经认证的判决/裁决书、英文译本及原籍国可执行性证明。
(二十)在该司法管辖区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的一般流程和主要方式有哪些(如第三债务人法律程序、押记令、停止通知书、强制执行押记令、扣押财产令状、对债务人进行询问、清盘呈请等)?
方式包括 执行令(扣押资产)、 债权扣押令(冻结第三方债务)、 押记令(不动产)及 质询令(强制债务人披露)。新州法院还可委派接管人或发出冻结令。这些方法受 2005 年《民事诉讼法》(新南威尔士州)和 2005 年《统一民事诉讼规则》(新南威尔士州)管辖。
(二十一)如何取回执行费用和成本?
执行费用通常计入判决债务并通过资产扣押或扣缴追偿。
关于本问卷中时间/费用估算的说明
时间和费用的估算是基于对方完全配合相关法律程序的假设,而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很少发生。即使没有争议,执行工作也有可能会因立法变化或繁冗程序而面临预测以外的延误。此外,由于法院的诉讼具有对抗性,当涉及诉讼时,相关法律程序的实际持续时间和费用取决于当事人的诉讼策略。因此,几乎不可能提供一个通用但准确的费用/时间估算。客户应寻求逐案评估,以获得更具体准确的估算。
本文作者:


声明:
本文由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德恒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