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恒探索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破局之若干思考

2025-04-11


2025年4月,美国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商品加征34%的惩罚性关税,随后又将对中国征收的关税提高至125%。这一单边主义政策不仅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也暴露了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国际贸易规则的深层矛盾。美国通过“对等关税”政策试图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其本质是以单边主义冲击多边贸易体系,强化自身经济霸权。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如何在国际规则博弈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如何通过区域合作与法律创新突破美国的“关税围堵”。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中国需从规则应对、区域经济循环和法律合作三方面系统性破局。


一、警惕国际贸易规则变化,防范针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性规则


(一)识别美国关税政策的“非关税壁垒化”趋势


美国“对等关税”已超越传统关税壁垒,演变为综合性经济武器,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


1.技术性壁垒


美国将环境标准(如碳足迹)和劳工权益(如SA8000)与关税挂钩,以此限制中国新能源、纺织等行业的出口。例如,美国通过提高进口产品的环境标准,增加中国企业在出口时的合规成本,从而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2.供应链审查


以“国家安全”为由,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加征关税,并要求企业提供供应链溯源证明[1]。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影响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3.汇率操纵指控


美国通过《汇率低估法案(The Currency Exchange Rate Oversight Reform Act)》对中国商品变相加税,削弱其价格竞争力。这种认定中国政府低估美国币值的指控缺乏客观依据,更多是出于政治目的,旨在进一步限制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


针对以上美国采取的贸易政策,中国可以考虑以下应对策略:  


1.建立规则预警机制,积极拓展新的市场


联合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实时监测美国《贸易扩展法(Trade Expansion Act)》第232条、301条等条款的修订动向,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例如,可多元开拓新兴市场,重点拓展“一带一路”国家(如东盟、中东)、RCEP成员国(如日韩、澳大利亚)及拉美市场,降低对美出口依赖。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在2024年同比增长9.2%,显示出供应链转移的潜力[2]。通过监测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化,企业可以提前布局,规避风险,优化供应链,确保贸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反制工具箱


对美进口农产品、能源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起诉其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通过多边合作,增强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例如,中国在WTO框架下积极参与多边协定谈判,推动国际规则更新,增强多边贸易体制的公信力。同时,中国可通过对话平台和智库支持,增强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谈判能力,提升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二)破解“规则霸权”的多边路径


美国通过《美墨加协定》(USMCA)、《印太经济框架》(Indian-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简称IPEF)等“小圈子”规则分化全球供应链,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中国需以多边合作对冲:  


1. 强化WTO改革话语权


联合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推动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反对美国阻挠上诉机构停摆,通过加强在WTO中的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3]。  


2. 区域规则协同


在RCEP框架下推动原产地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统一化,减少美国“长尾关税”的传导效应。RCEP的实施为区域内贸易提供了更稳定的规则环境,有助于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  


3. 标准输出


主导制定绿色金融、人工智能伦理等国际标准,削弱美国技术霸权对贸易规则的影响,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


二、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法律交流合作,扩大朋友圈


(一)升级企业国际贸易合规体系


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企业需构建“三位一体”合规体系,以降低贸易风险:  


1.供应链穿透管理


对关键原材料(如稀土、芯片)建立“国别风险地图”,分散采购来源,通过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降低因单一供应商导致的风险。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6.9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0%以上,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双方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快速增长,2023年直接投资流量2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4.7%,投资存量1756.2亿美元,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7400家,雇用外方员工超72万人[4]。这些数据表明,通过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企业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同时拓展市场。


2.ESG合规嵌入


针对欧盟“碳关税”(CBAM),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系统,申请国际碳信用认证。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满足国际市场的环保要求,还能提升其品牌形象。例如,中国的一些出口企业已经开始采用绿色制造工艺,减少碳排放,并积极申请国际认证,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国际ESG标准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合规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  


3.法律+技术风控识别合规风险


利用AI工具实时扫描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OFAC制裁名单,规避交易风险。通过技术手段,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识别和应对潜在的法律风险。例如,一些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使用AI系统来监控和分析贸易伙伴的合规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此外,企业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合作,获取最新的政策信息和合规指导,确保自身的经营活动符合国际规则。


(二)构建“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平台,深化区域司法协作


美国关税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单边主义重塑全球贸易规则,其手段包括滥用“国家安全”条款、设置技术性壁垒以及供应链审查等。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可通过法律合作增强抗风险能力,为沿线国家提供法律保障。例如,中国律师事务所已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7家分支机构,其中,在24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立73家分支机构[5],为企业提供跨境争议解决、合规审查等服务。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以下措施:


1.建设法律查明和互认机制以及案例共享机制


建立“一带一路”国家法律数据库,整合各国投资法、关税政策及知识产权规则,降低企业合规成本,通过法律查明和互认机制,可有效减少因法律差异导致的交易障碍,为企业跨境投资提供稳定预期。


案例共享机制是提升法律抗争能力的关键。建立“一带一路”典型贸易争端案例库,总结应对美国337调查、反倾销诉讼的经验,有助于沿线国家形成统一的应对策略。例如,中国法院通过发布涉“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增强了沿线国家在国际司法领域的话语权。


2. 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司法互助协议建设


司法互助协议是深化区域司法协作的基础。中国与东盟、中东欧国家签署司法协助条约,简化跨境取证、冻结资产等程序,不仅提升了法律执行效率,还为跨境投资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通过司法高层会议平台,不断加强司法交流与合作,推动司法协助的便利化和高效化。


3.升级领事保护机制


领事保护升级是维护企业境外权益的有力保障。针对海外企业遭遇的“查扣货物”“冻结账户”等突发情况,完善外交与司法联动响应机制,可以确保企业在境外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维护。例如,中国可以通过与多个国家签署领事协定,明确领事保护的范围和程序,为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提供更有力的保护。


(三)推动“法律+产业”融合发展


法律合作需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形成法律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例如,中国汽车企业向墨西哥、东南亚转移产能时,可借助“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平台,提前评估目标国关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通过交易文件和保险安排规避政治风险。此外,可探索“法律+数字”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合同存证、关税申报自动化,降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法律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可有效提升跨境交易的透明度与效率,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营商环境。


三、落实RECP等公约,建设区域经济循环


(一)RCEP规则落地的三大抓手


RCEP作为全球最大自贸区,是中国应对美国关税的“战略缓冲区”,其规则落地的三大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1.原产地规则优化


RCEP的区域累积规则为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化基础。通过“区域价值成分40%”的门槛,中国与东盟、韩国等国家的中间品贸易得以促进。例如,中国从日本进口芯片、在越南组装后出口至东盟,可享受零关税叠加优惠。这种规则不仅降低了关税门槛,还增强了区域内贸易的便利性和效率,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服务贸易开放


RCEP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条款为区域内服务贸易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通过落实RCEP金融、电信服务开放条款,中国吸引了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区域总部。这不仅提升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也为区域内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和合作创造了条件[6]。  


3.数字贸易基建


RCEP的电子商务章节为区域内数字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规则支持。依托这些规则,中国建设了跨境数据流动试验区,并试点数据跨境安全评估机制。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区域内数字贸易的安全性和效率,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区域产业链重构策略


1. “中国+N”产能布局


在东南亚、中东欧建设“备份产能”,例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采用全流程零碳工艺,每kWh电池碳足迹较行业均值低63%,满足欧盟《新电池法》溯源要求[7]。这既规避了欧盟反补贴税,又保障对欧电池供应。这种布局不仅有助于企业规避贸易壁垒,还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在不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企业可以更灵活地调整生产计划,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8]。  


2.供应链数字化


推广海尔“灯塔工厂”经验,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RCEP区域内生产协同,缩短交货周期。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企业能够实时监控生产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还能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农业合作深化


利用RCEP农产品关税减免政策建设跨境冷链物流网络,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降低关税壁垒,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将更加顺畅,企业可以更便捷地将优质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同时,冷链物流网络的建设保障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三)金融与政策协同


1. 本币结算机制


扩大人民币与东盟货币互换规模,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降低美元结算依赖。RCEP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正逐步增加人民币结算的使用,这不仅帮助市场主体降低汇兑成本,还有效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中国通过持续优化政策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创新人民币交易、投资、避险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  


2.政策性保险支持


通过中国信保为RCEP出口企业提供“关税险”,覆盖美国加税导致的利润损失。这种保险机制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保障,使其在面对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时能够保持竞争力。中国信保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应对关税变化带来的挑战,确保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不受影响。  


3.自贸区联动


推动海南自贸港与RCEP市场对接,试点“零关税、低税率”政策,打造区域资源配置枢纽。海南自贸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通过与RCEP市场的深度对接,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还为区域内资源配置提供了高效的平台。这种联动机制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增强区域内国家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论:以规则韧性应对不确定性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本质是以单边主义冲击多边贸易体系,其本质是“规则霸权”与“发展权”的博弈。“对等关税”政策通过单边主义手段扰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试图维护其经济霸权。然而,这种政策不仅未能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反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损害了美国自身和全球经济的稳定。


中国需以“一带一路”法律合作筑牢防线,以RCEP区域循环重塑供应链,同时通过积极参与WTO改革和RCEP框架下的规则制定,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和发展,在国际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大话语权。唯有将法律工具、区域合作与技术创新结合,才能突破“关税围堵”,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重磅!美国对华加征54%关税,六大行业遭"精准打击",中国如何破局?》https://mp.weixin.qq.com/s/RRrw2sMz-CzDgiauL-eiSA

[2]《五问特朗普“对等关税”》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4-03/doc-inerwmtr2649450.shtml

[3]韩承斌、王蕊、林发勤,《增加灵活性的诸边谈判机制促进WTO改革研究》,《国际商务》2025年第1期https://cem.cau.edu.cn/module/download/downfile.jsp?classid=0&filename=7bb4af1f172f47e195c75d789f979ef5.pdf

[4]《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4-04/doc-inerxxve4989469.shtml

[5]《新华社 | “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成立 更好汇聚法律服务资源》,2025年4月1日https://mp.weixin.qq.com/s/7buxsau_UFEC2ZldJLQlog

[6]《RCEP: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新引擎》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rcep/rcepgfgd/202408/55818_1.html

[7]《中国制造业应对关税壁垒的战略突围》https://mp.weixin.qq.com/s/PDy0fmaST_SsC8uqDgCmMA

[8]许明,《RCEP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影响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亚太经济》2023年02期,http://gjs.cssn.cn/kydt/kydt_kycg/202305/t20230515_5638025.shtml



本文作者:

image.png



声明:

本文由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德恒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


相关律师

  • 贾辉

    合伙人

    电话:+86 10 5268 2888

    邮箱:jiahui@dehenglaw.com

相关搜索

手机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
分享给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