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其志,赤子其心:追念杨振宁院士与德恒三十余载法律护航的科学长歌
2025-10-19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以一百零三岁高龄走完了传奇一生。当这位物理学泰斗溘然长逝,中国科学界永远失去了最明亮的思想星辰。而在先生身后,一座特殊的桥梁默默守护科学家群体的尊严与权益——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自1993年起,德恒30多年如一日为两院院士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以法律之光烛照科研之路。今日,当科学精神与法律信仰相遇,我们得以更深刻地读懂杨振宁先生那份“惟将赤诚寄山河”的壮丽人生。
物理巨擘:从合肥少年到宇宙法则的破解者
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公历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这天生辰的“十月一日”巧合如宿命:1954年10月1日,他与米尔斯合作的“规范场论”在《物理评论》发表,构建了当代物理学的基石;1956年同月同日,李政道与杨振宁揭示“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论文问世。除了粒子物理与规范场论,杨振宁在统计物理和可积系统的研究同样留下了深远影响。1967年,杨振宁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该方程式与巴克斯特于1972年提出的相关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数学结构,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这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这三项成就如同三星闪耀,彻底重构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杨振宁先生早年颠沛流离中坚守学术火种:七岁随父杨武之(中国早期代数学奠基人)入清华园;抗战烽火中徒步三千里至西南联大读书,师从吴大猷、王竹溪等大师;1945年负笈芝加哥大学,本欲师从费米却因自嘲“笨手笨脚”转投“氢弹之父”泰勒门下。这种谦逊与自省,恰是贯穿其一生的品格基石。
千里同途:一封改变世纪的信与毕生不变的爱国坐标
1971年,中美关系冰封之际,杨振宁作为首位访华的美籍科学家踏上故土。在北京机场送别时,他紧握挚友邓稼先的手问出石破天惊的问题:“中国原子弹是否有外国人参与?”。这源于西方盛传的美国物理学家寒春(Joan Hinton)助华造核武之说。邓稼先彻夜查验后疾书回信:“寒春确未参与,核弹是中国人自己造的!”。信末更以炽热寄托改写东坡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邓稼先致杨振宁,1971年8月13日”。
五十年后百岁寿辰时,杨振宁面对全场院士热泪回应:稼先,我已和你“共同途”五十年!这一诺言在科研与报国路上从未褪色:
保钓护疆:1971年在美参议院听证会上以历史地理实证驳斥钓鱼岛属琉球之说,被誉为“保钓运动精神导师”;
人才纽带:1980年创建“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促成千余名中国学者留美,归国院士达数十位;
薪火传承:捐建清华高等研究院、中科大少年班,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九旬仍带博士生做课题。
而这份科学家间的肝胆相照,正是德恒公益服务的起点。自1993年,当院士们在科研转化、国际合作中遭遇法律困境,德恒率先承诺:“科学家的头脑属于人类,法律护盾属于祖国”。
法护群星:德恒与院士三十余载的“共同途”。
回望1993年,中国院士制度确立伊始,科研人员深陷知识产权被侵、成果转化窒碍的困局。德恒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王丽博士在议案中疾呼:“院士是国家科技长城,法律应是他们的盔甲!”由此启动“院士法律服务计划”,开创中国专业机构大规模公益护科先河。
三十多年来,德恒以"法律工程"破解科技困局,以“公益之心”解决院士们“急难愁盼”:
三十多年来始终与科技携手同行、与人才并肩,创新服务科技殿堂,致力于为科技发展创造价值、奉献力量。2000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与德恒签署协议,联合实施“中国科学院院士公益法律服务工程”;2002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与德恒签署协议,联合实施“中国工程院院士义务法律服务工程”。德恒承担了院士法律服务工程的实施,为顶尖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与科学家们提供科技法律服务三十多年:设立院士法律服务中心、编写《科研事业单位实用法律手册》、向近千名两院院士赠送“院士法律服务卡”,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安全、科技企业融资上市和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依法维权等方面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持。
三十多年来,德恒共百余名律师为全国近二十多个省市的院士及其家属工作人员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累计为两院本部机关以及下属百余个局委办和地方分院、科研院所提供常年法律服务和专项诉讼、仲裁与非诉讼委托代理近千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数万人次。
数字背后是一位位德恒律师的辛勤付出和一次次风雨无阻的义务服务,他们解决院士们的法律“急难愁盼”,为维护院士们的合法权益东奔西走、日夜兼程,提供了包括合同审查、项目引进、合资合作、企业改制、人才流动与民事、知识产权、行政与刑事诉讼等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2023年4月26日,在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举办“科技之光、法律护航”科技法律服务大会上,杨振宁院士发来贺信向德恒成立三十年与科技法律服务大会召开致贺,盛赞德恒律师事务所开展院士义务法律服务,律师随叫随到,数十年如一日实属不易,对为两院院士法律服务工程辛勤付出的德恒律师表示感谢。
正如杨振宁院士所言:“科学家要创造未来,更要有免于恐惧的尊严。”德恒以三万小时无偿服务,为两院院士扫除1200余件法律路障。这种跨越三十多年的法治守护,恰与杨先生“千里共同途”的精神一脉相承——都源于对知识尊严与国家未来的极致忠诚。
赤子初心:十月的星空与文化血脉的复归
在物理学的神山攀至顶峰后,先生晚年复归清华园。他毕生追求的境界,早在父亲杨武之的诗篇中埋下伏笔:“有生常感国恩宏”。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时,95岁的他坦言:“这是最清醒的选择!”其卧室悬挂朱熹名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正是贯穿世纪的文化自觉。
杨振宁先生的婚恋观更彰显敬畏生命的赤诚。面对54岁年龄差的婚姻,他笑言:“年老的我赞成你再婚,年轻的我定会说不!”,夫人翁帆则道破真谛:“他关心的永远是超越个体的事。”——这份通透源于百载沧桑中凝练的宇宙观:个人如粒子般渺小,唯投身文明进程方达永恒。
德恒三十多年的法律支援,亦嵌套于这种文化传承。当律师团队为院士手稿版权、古籍数字化提供法律方案时,杨振宁先生正在为《朱子家训》英译本审校。“守护文明根基”,已成为科学家与法律人无言的默契。
星轨不灭:共同途上的永恒求索
杨振宁院士晚年自喻“海滩拾贝者”:“只捡到些许美丽蚌螺,更多瑰宝尚藏深海”。而德恒的公益法律事业,恰似在海滩筑起灯塔,让后来者看清潮汐方向。两种使命的交汇处,矗立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界碑:
科学家以方程式勾勒宇宙机理,法律人以法典厘定人间秩序。前者建构真理圣殿,后者铺就正义阶梯。从规范场到民法典,从宇称守恒到知识产权保护——所有探索都是对人类文明“对称性”的永恒追求。
如今,先生羽化登仙,八月十一的星河光芒愈发璀璨。那片他走过的“共同途”上,有邓稼先两弹震天的巨响,有德恒律师深夜修改的法律文本,更有亿万人仰望星空的眼睛。当物理学家之魂融入民族血脉,当法律之盾护卫科学星辰,我们终将懂得:伟大的人生没有终点,无非是把地球脚印绘成银河路径,待后人同行。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院士法律服务中心
2025年10月19日
(执笔人: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杨昊合伙人律师、肖秀君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