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视野下的量刑改革”论坛在渝成功举办
2025-10-09
近日,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量刑研究中心、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西南政法大学“跨法系刑事法比较研究”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勤业楼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比较法视野下的量刑改革”。来自科隆大学、奥格斯堡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牛津大学、北海道大学、首尔大学和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境内外知名高校及韩国量刑委员会、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多名学者与实务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量刑改革的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德恒管委会成员张杰军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作开幕致辞。德恒重庆办公室合伙人、管委会委员孙晓明在闭幕式担任主持人。
开幕式

上午8时,研讨会在庄严隆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吉喜教授主持。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尔贵教授在本次研讨会开幕式上率先发表致辞,并对会议开展提出期待,一是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搭建起中德刑事法学领域深度对话的坚实平台,为两国相关学术交流提供沟通载体;二是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拓展西南政法大学与德国院校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维度,深化双方合作关系;三是期待通过本次会议的研讨与成果传播,切实提升中德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在国际法学界的学术影响力,推动相关领域国际交流发展。

德国奥格斯堡大学法学院约翰内斯・卡斯帕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主题重要且直接,实务界人士可参与讨论,而量刑差异对被告人人生影响重大,实现量刑透明公正至关重要。他指出,厘清量刑曾如黑夜行走般困难,但目前已有进步,仍有问题需要解决。他提到本次会议涵盖的诸多主题,是德国立法机关较少触及或不愿讨论的领域,希望借此会议与同仁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取得进展,推动比较法研究深化与德国量刑制度发展,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管委会成员张杰军律师在致辞中表示,德恒与西南政法大学长期友好合作,通过课题研究、共建实践基地等拓展合作,成效显著,助力双方发展与法治事业进步。他指出,中外比较法研究对我国量刑改革具指导意义,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量刑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而结合我国国情与司法实际,探索出契合我国法治建设需求的量刑改革路径。他强调支持高水平学术交流是律所的责任,既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期待以会议为桥梁,加强合作、提升专业水平,为法治事业贡献力量,最后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希望德恒与西南政法大学的合作能迈向更高水平、实现更长远发展。
第一单元:量刑基本问题

随后,本次论坛进入分单元分单元专题报告及研讨环节,第一单元“量刑基本问题”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丁胜明教授主持。德国科隆大学法学院托马斯·魏根特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石经海教授分别作专题报告。托马斯·魏根特教授作了《德国量刑制度的基本问题》的专题报告,围绕量刑结构、民意与司法实践的差异以及量刑不平等三大主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石经海教授作了《量刑基准的理论辨析与实践误区》的专题报告,聚焦量刑基准这一核心概念,系统辨析了德日理论分野与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中的实践困境。
第二单元:“量刑趋势”

第二单元为“量刑趋势”专题研讨,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唐韵主持,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萨卡里·梅兰德教授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尼科拉斯·拉西分别进行专题报告。萨卡里·梅兰德教授作了《芬兰量刑制度的理性人道理念与当代发展》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以罚金刑为核心、监禁刑为最后手段的北欧量刑模式及其“理性与人道”的基本理念。尼科拉斯·拉西博士作了《人工智能时代美国辩诉交易的挑战与演进》的专题报告,以近年三起重点谋杀案为切入点,剖析了美国各州谋杀罪分类与量刑的显著差异及其所反映的刑事判决州际多样性。
第三单元:“量刑情节”

第三单元为“量刑情节”专题研讨,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白路瑗主持,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城下裕二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陈伟分别作专题报告。城下裕二教授作了《日本量刑情节的理论界定与适用边界》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以“犯情”为核心的责任要素和以“一般情状”为基础的预防目的这两大量刑情节分类体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陈伟教授(由博士研究生向珉希代为发言)作了《中国量刑情节制度的源流考察与当代议题》的专题报告,系统梳理了量刑情节从古代理念萌芽至1979年刑法正式确立的历史脉络。他在肯定量刑规范化改革成就的基础上,重点指出了当前亟需厘清的现实问题,为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方向。
第四单元:“量刑与人工智能”

第四单元为“量刑与人工智能”专题研讨,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许浩然博士主持,德国奥格斯堡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内斯·卡斯帕与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石家慧分别作专题报告。约翰内斯·卡斯帕教授作了《人工智能在量刑中的应用:机遇、风险与德国视角》的专题报告,系统探讨了AI技术作为颠覆性力量为量刑实践带来的潜在效能与伦理挑战。四川大学法学院石家慧副教授作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量刑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的报告,聚焦于中国为追求“同案同判”而推动量刑智能化的进程。她深入剖析了在实现“同类案件”认定、系统实际效能与裁判文书数据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特有难题,并强调人工智能应定位于辅助法官决策的工具,其发展必须以确保司法独立为前提。
第五单元:“量刑与合意式诉讼制度”

第五单元为“量刑与合意式诉讼制度”专题研讨,由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保护综合审判庭李露副庭长主持。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基莫·诺蒂奥和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吉喜分别作专题报告。基莫·诺蒂奥教授作了《芬兰量刑协商制度的保守传统与当代转型》的专题报告,深入剖析了协商制度在芬兰长期被视为“外来概念”的保守现状及其适用率低的现实困境。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吉喜教授作了《中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审视与规范发展》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该制度的运行现状、对量刑的影响及以确定刑为主的量刑建议核心机制。
第六单元:量刑指南


第六单元为“量刑指南”专题研讨,由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蒋佳芸副庭长主持。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朱利安·罗伯茨、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韩国量刑委员会主席李祥源、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张波和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骆多分别作专题报告。朱利安·罗伯茨教授作了《量刑指南的演进模式与英国经验:基于罪名特定指引的实证考察》的专题报告,系统梳理了量刑指南的历史起源,并重点比较了美英两国在结构模式上的核心差异。李祥源教授作了《韩国特色量刑指南的构建与二十年实践检视》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韩国为追求量刑矫治性与可预测性,在借鉴大陆法系传统基础上构建的本土化量刑指南体系。张波专职委员作了《中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制度逻辑》的专题报告,系统回顾了近十五年来我国量刑改革的历程与成效,阐释了以五大原则为基石、以"三步量刑法"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框架。骆多博士作了《我国〈量刑指导意见〉的实践检视与完善路径》的专题报告,系统剖析了当前量刑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量刑情节机械化量化、量刑步骤背离刑法常识、制度设计系统性不足三大核心问题。
闭幕式

最后,本次研讨会进入闭幕式环节。闭幕式由德恒重庆办公室合伙人、管委会委员孙晓明主持。德国奥格斯堡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内斯·卡斯帕和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敏分别作了总结发言,就本次研讨会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升华,并期待建立常态化的中德学术交流机制,共同推动两国在量刑理论与实践上的互鉴共进。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学术交流中圆满落幕,与会专家通过深入探讨各国量刑改革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难题,不仅为全球量刑制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样本,也为推动量刑规范化、智能化与人道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会议成果将为中外量刑制度的互鉴与创新提供持续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