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恒探索

用工主体工伤保险责任追偿权浅析

2020-03-25


微信图片_20200326105329_副本.jpg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用工形态日益复杂,经常出现劳动者在生产经营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后,具体由哪个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争议,以及在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后,再向有关主体进行追偿的争议。目前,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行业,转包、挂靠现象较为常见。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虽然对违法转包、挂靠情形下的工伤保险责任单位做出了规定,但相关责任主体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后如何向有关责任人进行追偿的问题仍然存在疑难点。本文在对违法转包或挂靠情形下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规定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用工单位的追偿权进行简要分析。


一、违法转包或挂靠情形下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主体


(一)承包人(被挂靠人)对劳动者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3〕34号)》第七条1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五项2规定,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的,被挂靠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基于上述法律规定,违法转包与挂靠两种情形下,承包人(被挂靠人)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赔偿主体,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不是工伤保险责任的赔偿主体。


(二)用工主体责任与用人单位责任的区别


1.违法转包或挂靠下,承包人(被挂靠人)与实际施工人(挂靠人)雇佣的劳动者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

2014年06月11日最高法作出《对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 59 条作出进一步释明的答复》明确规定了“实际施工人与其招用的劳动者之间应认定为雇佣关系,但实际施工人的前一手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人、分包人或转包人与劳动者之间既不存在雇佣关系,也不存在劳动关系。”


因此,存在违法转包或挂靠的情形时,承包人(被挂靠人)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不以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也就是说,在违法转包或挂靠的情形下,发生工伤事故的,劳动者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无须先申请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争议仲裁或提起诉讼。


2.用工主体限于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并非用人单位全部责任

用工主体责任不同于用人单位责任。用工主体责任实为用工单位承担劳动者的工伤保险责任,其前提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不存在法律上的劳动关系,是法律给予劳动者在特殊情形下受伤害后能够获偿的途径。这是国家为了保护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在因工受伤时能享受到和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同等工伤保险待遇而特别规定的一种替代责任;而用人单位责任则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


如果认定承包人(被挂靠人)与实际施工人(挂靠人)雇佣的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那么将由承包人(被挂靠人)对劳动者承担劳动法上的权利义务,而实际雇佣劳动者的实际施工人(挂靠人)反而不需要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公平原则,会促使组织或自然人逃避相应法律责任,导致产生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现实难题。


综上,在违法转包或挂靠的情形下,当实际施工人(挂靠人)雇佣的劳动者发生工伤时,承包人(被挂靠人)应对劳动者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即工伤保险责任。用工主体责任的承担不以承包人(被挂靠人)和实际施工人(挂靠人)雇佣的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为前提,用工主体责任不等同于用人单位责任。


二、承包人(被挂靠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后的追偿权


上文所述述“用工主体责任”是一种替代性的补偿责任,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受伤害的劳动者能够及时获得救济。由于转包关系和挂靠关系中劳动者和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之间并不存在真实的劳动关系,对劳动者造成伤害的实际侵权人仍然是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自然人,即实际施工人或挂靠人才是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最终责任人。确定承包人或被挂靠人作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虽然有利于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在责任的承担上,由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或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会出现免除实际侵权人赔偿责任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加重了承包人或被挂靠人的劳动民事赔偿责任。为解决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第二款3规定,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了工伤保险待遇后,有权就其已赔付的经济责任向有关责任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追偿。换言之,承包人或被挂靠人在对外向劳动者垫付工伤赔偿款后,有权向实际施工人或挂靠人追偿。承包人或被挂靠人享有的追偿权为法定的追偿权。


(一)承包人或被挂靠人可以追偿的份额


案例一:戴相龙与北京金利泰合商贸有限公司挂靠经营合同纠纷 (2018)京02民终209号判决书

2009年6月25日,金利泰合公司(甲方/挂靠单位)与戴相龙(乙方/贷款人)签订《挂靠协议》,挂靠车辆的所有权人是乙方戴相龙。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因该挂靠车辆发生的交通违章及交通事故全部由乙方承担,甲方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段玉华从2013年12月19日开始在金利泰合公司工作,职务是大巴车司机,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2014年4月24日,段玉华驾驶大巴车途中,感到身体不适,但坚持将车开到酒店,到酒店后,段玉华即晕倒,抢救无效死亡,经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认定为猝死。金利泰合公司垫付赔偿款370000元后,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戴相龙支付此笔费用。


本案一审和二审法院均认为,根据金利泰合公司、戴相龙双方所签订的《挂靠协议》、《合作经营协议》及已生效民事判决书,可以确认双方存在合法有效的挂靠经营合同关系。戴相龙系×××号福田大客车的实际所有权人,该车辆由其实际管理和使用,段玉华系在受其雇佣从事劳动的过程中死亡,故相应的赔偿款应由戴相龙支付;另《挂靠协议》亦明确约定“挂靠车辆如发生营运纠纷和交通事故,需要甲方协助处理或按照法律规定甲方应当参与处理的,所需费用均由乙方承担”。双方签订的《挂靠协议》、《合作经营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合法有效,双方均应依约履行。故金利泰合公司在代为支付370000元赔偿款后,有权向戴相龙追偿。


案例二:达濠市政建设有限公司、黄泽群追偿权纠纷 (2019)粤05民终636号判决书

市政公司为永蓝高速公路第三合同段建设的承包方。2011年12月24日,市政公司的下属项目经理部与黄泽群签订了一份《木工分包合同》。上述合同约定项目经理部将案涉木工施工业务委托黄泽群施工,工程采用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承包价格黄泽慧自负盈亏。合同签订后,黄泽群又将上述案涉木工施工业务以包工不包料的方式转包给王长明。2011年9月17日开始,王长明雇请蒋光辉从事上述案涉木工施工业务的木工装模。2012年3月8日,蒋光辉在带领新员工前往工地做事的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被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市政公司赔偿蒋光辉工伤费用共402620.28元后,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黄泽群支付此笔费用。


关于本案责任的分担,一二审法院均认为,市政公司明知黄泽群无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仍将木工施工业务分包给黄泽群,而黄泽群又将上述业务转包给没有相应资质的王长明并由王长明雇佣蒋光辉进行施工,对此,市政公司和黄泽群皆有过错。相对于黄泽群,市政公司作为一个有资质有安全生产条件的组织,其更有能力和水平做好案涉木工施工业务生产的安全管理事务,其对案涉木工施工业务的生产安全具有全面管理职责,综合全案实际情况确定市政公司对此承担60%的责任,黄泽群承担40%的责任。


结合以上两案例可以看出,审理与转包或挂靠经营相关的追偿权纠纷案件的重点,是解决对转包或挂靠双方主体针对已发生的对外债务应承担份额划分的问题,行使追偿权的转包或挂靠行为主体,只有在对外承担了超出其应承担债务份额的前提下,才享有追偿请求权。依法理,承包人或被挂靠人因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产生的追偿权,属于基于转包或挂靠引起的债权债务纠纷,属于民事权利义务争议,有书面转包或挂靠合同的,按合同确定的双方权利义务进行确定,没有合同的,应按照转包或挂靠关系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即责任划分区分不同情形,以转包或挂靠合同相关约定、交易习惯及公平原则等为基本准则作出判定。


1.转包或挂靠合同有效情形下的责任划分

当转包或挂靠双方签订的转包或挂靠合同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时,责任划分比较简单。如合同明确约定了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内容(挂靠合同一般都约定由挂靠者对外承担民事责任),按合同约定内容划分。合同未约定的,可综合考虑全案实际情况、各方当事人对劳动者的管理密切程度以及对劳动者遭受损害的过错大小等因素,进行划分。例如,在车辆挂靠经营中,被挂靠人在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后对挂靠人的追偿金额,可综合考虑被挂靠单位对运营车辆管理的紧密程度以及车辆运营收益的分配情况等因素,确定被挂靠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大小。


2.转包或挂靠合同无效情形下的责任划分

转包或挂靠合同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导致无效的情形下,挂靠双方的责任划分相对较为复杂,涉及转包或挂靠主体对合同无效及债务发生过错程度认定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实践中,承包人或被挂靠人可以追偿的份额一般由法院根据承包人(被挂靠人)和实际施工人(挂靠人)之间的过错确定,通常由法院自由裁量,但一般遵循承包人(被挂靠人)的责任不重于实际施工人(挂靠人)的原则进行划分,通常有五五分、四六分、三七分的划分比例。


实践中通常存在以下情形,承包人(被挂靠人)明知实际施工人(挂靠人)不具备用工主体资质或相应施工资质,仍与实际施工人(挂靠人)签订转包合同(挂靠合同)将劳务工程转包给实际施工人(挂靠人),导致合同被依法认定为无效合同,在施工过程中也未对工程安全施工进行监督,对涉案事故发生具有过错。而实际用工人也并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并未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危险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双方均存在过错。承包人(被挂靠人)要求按照合同的约定由实际施工人(挂靠人)负担全部工伤保险赔偿,显然违背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则。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将建设工程发包、分包给没有资质的单位或个人,承包人(被挂靠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其承揽的工程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自然人,双方对于合同的无效以及劳动者的损害均存在过错,根据上述相关规定,应当由承包人(被挂靠人)和实际施工人(挂靠人)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对工伤保险赔偿责任产生的损失分担责任。


(二)行使追偿权的注意事项


1.承包人或被挂靠人应注重保存证据

追偿权案中,主要举证责任在于承包人(被挂靠人),因此,承包人(被挂靠人)在日常经营中应注意保管好相关证据。目前,大量存在承包方将工程转包给实际施工人时往往仅做口头约定,未签订书面合同。一般发生工程款结算争议或需要行使追偿权时,由于没有书面的合同,双方之间的转包或挂靠关系很难举证证明,因被承包单位(被挂靠单位)未能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其与实际施工人(挂靠人)之间存在转包或挂靠关系,法院可能不会认定双方之间存在转包或挂靠关系。对承包人或被挂靠人来说极为不利。因此,承包人或被挂靠人应留存好体现挂靠关系的相关证据,签订转包或挂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协议中应重点约定承包人(被挂靠人)对实际施工人(挂靠人)的追偿权。


2.承包人或被挂靠人与劳动者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

上文所述,承包人或被挂靠人行使追偿权的前提是承包人(被挂靠人)与实际施工人(挂靠人)雇佣的劳动者之间不存在书面的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承包人(被挂靠人)承担用工主体责任仅是出于建筑工程、车辆运营等领域的市场乱象及对伤亡职工的特殊保护而规定的。如双方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那么承包人(被挂靠人)对劳动者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则是其法定义务,其无权再向实际施工人(挂靠人)行使追偿权。


实践中,对于承包人或被挂靠人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劳动仲裁委与法院的裁决存在着不一致。如劳动仲裁委做出了确认事实劳动关系的仲裁裁决的,承包人或被挂靠人一定要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撤销该项裁决,否则,一旦发生法律效力承包人(被挂靠人)再向实际施工人(挂靠人)行使追偿权将非常困难。


3.承包人(被挂靠人)仅能在法律规定的工伤赔偿标准范围内向实际施工人(挂靠人)追偿

承包人(被挂靠人)向实际施工人(挂靠人)行使追偿权的范围仅限于法定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超过了法定的工伤赔偿标准的部分,承包人或被挂靠人无权行使追偿权。超出部分,如用工单位自愿给付、维权产生的费用、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而产生的费用等,不属于工伤保赔偿所支出的费用,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不得向实际施工人(挂靠人)主张。


三、结语


违法转包或挂靠情形下,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用工主体责任是一种有别于典型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责任的法律概念,其出现是为了解决因《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以劳动关系为工伤认定前提的规定而导致建筑违法转包关系中的伤亡劳动者难以申请工伤赔偿这一问题。用工主体责任,其范围小于用人单位责任,其作用主要是为了保障劳动者能够获得基本的劳动者权益,系一种保障性和替代性的责任,但其并非用工单位应该承担的最终责任。对于承担了用工主体责任的单位,有权依法向实际侵权人进行追偿,按照公平原则与过错分担原则的合理分担。


本文作者:

微信图片_20200326105334_副本.jpg                                                       


                                                           


邢常鑫

                                                                     

实习律师

 

邢常鑫,德恒天津办公室实习律师;主要执业领域为争议解决、人力资源开发等。        

邮箱:xingcx@dehenglaw.com                                                     

                                        

微信图片_20200326105338_副本.jpg                                                       


                                                           


陈德渊

                                                                     

律  师


陈德渊,德恒天津办公室律师;主要执业领域为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政务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汽车零部件与融资租赁、房地产开发与建设工程、市政公用与水和污水处理、争议解决等。        

邮箱:chendeyuan@dehenglaw.com                               


声明:                                            

本文由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德恒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

相关搜索

手机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
分享给我的朋友